新发现!东莞惊现元代摩崖石刻!
厚街发布 2024-12-16 08:02

随着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

一些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文物

又终于重现人前

厚街惊现元代摩崖石刻

一起来看看吧

近日,随着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活动的深入,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之门仿佛缓缓打开。

元代摩崖石刻首现踪迹

经过一段砍草开路、攀山涉水的旅程,我们走进了深溪龙潭,去探寻那七百多年前的摩崖石刻——紫虚洞天和飞泉。“紫虚洞天”推测为元代石刻,其书法法度森严、筋力遒劲,“似颜鲁公(颜真卿)笔”,故有很高的文化、文物价值。

新围社区的九龙潭,按《东莞县志》(民国)记载,古时这里被称为“深溪龙潭”。

相传,宋朝时有一修道之人——郭真人(名然,号自然)在此山里隐居。很不巧当时东莞大旱,于是郭真人便在此诚心祈祷,希望下雨来缓解旱情,之后果真下雨了。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郭真人,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庙。南宋灭亡后,许多宋朝遗民因为这里山清水秀,环境优美而前来隐居修道,慢慢地这里变成了一个隐居修道的圣地。

据《东莞县志》等历代文献的记载,专家推测至元间(1271—1294年),宋归善、丰湖书院山长尹元泰与友人郑志坚、杨德祖隐于龙潭修道;元大德七年(1303年),建紫虚、通仙二庵,至大间(1308—1311年),天师张广微(疑为张与材 (?—1316年),字国梁,号广微子,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)题额曰‘紫虚洞天’。杨子、张子龙虎居士于空翠池侧流杯处勒“紫虚洞天”大字。宗濂书院山长张正子为作《龙潭记》,元帅罗璧书,佥事赵兴祖篆盖,石刻在龙潭。

按文献记载,石刻所在地为第十龙潭,原有五处石刻,这次文物普查,仅发现了“飞泉”和“紫虚洞天”二处石刻。

“紫虚”原意是:紫色的虚无之境,即因云霞映日而呈现的紫色的天空。

而“飞泉”摩崖石刻,据张穆《游深溪龙潭记》(约作于1649年前后)已载,张穆称“不知何代”。泉水从峭壁之上倾泻而下,如同一条银链,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石刻上的“飞泉”二字,仿佛是对这二字的最好诠释。

这里,曾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墨宝。

翻阅古籍 寻找蛛丝马迹

文物普查员刘百凯,普查前期多次到实地进行调查,并在茶山陈贺周先生翻阅大量相关古籍的帮助下,得以整理出龙潭摩崖石刻的前世今生。

他说,按记载,“紫虚洞天”下游百余步范围内应该还有其他石刻,于是他们蹚水而下,观察那些可能存在石刻的岩壁,但一无所获,估计已经风化,哪怕是“飞泉”石刻,目前痕迹也相当浅了。

虽没找到其他石刻,但在小溪下游意外发现了数段残柱,加上上游保留的柱础,可以证实,这里确实曾有过古庙庵。据村民介绍,这里曾是游击队的活动地点,但因后来被日本人发现,导致庙庵被毁。

探寻历史 传承文化

随着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活动的深入进行,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被重新发现和认识。这些文物古迹承载着宝贵的历史记忆,失去的已不可再,保护好现存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责任。

石刻链接

“飞泉”摩崖石刻周边地势陡峭,旁边有一条小溪。石刻整体长约0.95米,高1.2米,厚0.8米。“飞泉”二字阴刻行书,均宽0.4-0.46米,高0.47-0.5米,雕琢深度0.03米。无纪年,约在清顺治六年(1649年)已被记载。

“紫虚洞天”摩崖石刻在“飞泉”下游,相距约40米。石刻整体长4.9米,高1.1米,厚1米。阴刻楷书“紫虚洞天”,每字均宽0.35-0.5米,高0.45-0.58米,雕琢深度0.03米。无纪年,约刻于元至大年间(1308—1311年),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。

  • 关键词:元代摩崖石刻
阅读   0
点赞   0
谭晚兰 小编
2024-12-16 08:02:37
推荐
loading...
点击开启小窗播放
微信方法